戴珍珠耳环的少女

流转光影中的浓墨与重彩

2003年上映的经典影片《戴珍珠耳环的少女》,改编自作家崔西·雪佛兰的同名小说。它描写了十七世纪荷兰黄金时代,绘画大师维米尔与少女葛丽叶的故事。在流转的光影中,少女戴着的珍珠耳环上,影映出了一段隐秘暧昧的情缘。



首先映入眼帘的,是17世纪的荷兰小镇代夫特,导演罗伯托·罗塞利尼把它变成了维米尔笔下笼罩着银灰色调的油画布。



街道、阁楼、宴会,每一帧画面都如同一幅古典的油画,连衣服的褶皱都仿佛由细笔勾勒而成。



然而整部电影的绘画感,不仅仅止于场景的打造。影片在细节上的真实还原,也依赖于对色彩的精妙掌控。


为了补贴家用,葛丽叶成为了女仆。
尽管极具艺术天赋,她也必须让自己原本娇嫩的双手,去经历每天洗一大盆衣服的摧残。


自中世纪起,褐色就是穷人的颜色。

而葛丽叶总是身穿白色长裙,上身罩一件褐色坎肩,这同她低下的身份相符合。


画家妻子鲜红色配绿色的丝绸长裙,暗示了她是个品位低下、并张扬跋扈的女人。


此外影片中冷暖色的对比运用也非常突出。


蓝色和黄色头巾,让少女的形象在暗色的背景中凸显出来。


光与影之间恰到好处的烘托渲染,使这部影片更显绘画的质感。场景中人物大量逆光、侧光不仅拉开了空间关系,也在画面的整体塑造上显得更加突出,人物形象更具美感。



影片中画室的采光与布景,充分体现出维米尔对清澈而通透光线的迷恋。



除了着力展现“绘画感”,影片中还出现了颜料的制作过程,以及对维米尔其他画作的还原,无一不显示出这部电影,与绘画的紧密关系。



影片的最后,镜头缓缓拉远,定格在现实中这幅传世名作之上。



在这幅46.5×40厘米的小画上,少女娇嫩的脸庞浮现在黑暗中,眼神羞怯却又隐含热情。她轻启双唇,讲述着的那段古典时代的暧昧情愫,成为了整部影片最回味悠长的一笔。


维米尔《戴珍珠耳环的少女》
(1660-1665) 油彩
收藏地点:海牙 莫瑞修斯博物馆


在黑暗中观赏银幕上的光影,和流连游走在美术馆,似乎是截然不同的体验。但如同一幅幅古典油画,铺展而成的《戴珍珠耳环的少女》,却让电影和绘画,在流转的光与影中紧紧相系。


发表评论